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何伯群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用笔墨诠释人生——评何伯群先生的书法艺术

2017-10-09 14:22:38 来源:艺术家亲友提供作者:岳红记(弘骥)
A-A+

  何伯群先生要出版自己的画册《何伯群书法精品展》,他把自己写的跋(后续),通过微信链接发给我。

  我仔细地阅读字里行间的内容,越看心里越沉重,最后几乎是含着眼泪看完的。因为我看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可以说,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也是用书法艺术去诠释自己的人生。更重要的是,但我还是难以相信这是个事实——“然时运不济,天不假年,年初的体检诊断,我已是胰腺癌的晚期,生命之火即将燃尽”。

病房中的何伯群先生依然坚持书法创作

通过学习与病魔做斗争

  “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是一个的哲学命题。面对自己的境况,何伯群先生选择了与病情抗争,与时间赛跑。他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该做的事情……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我很冷静,没有悲观丧气,没有怨天尤人。因为我知道,生死是人间常态,任何人都无法逃脱;拒绝手术和放化疗,是因为我懂得有些疾病,一切人为的干扰都是徒劳;自信不自负,我要靠精神毅力去抗争,妥当安排余下诸事”。

  他要出版画册、办书法展,要把更好的艺术作品留给世人……

  2017年7月26日,何伯群先生精心挑选的三百余幅书法作品,终于在陕西美术博物馆与观众见面了。作品中有何先生今年春节创作的丈二12条屏“兰亭集序”和10多副巨幅对联,另外,还有最近几年创作的对联、条屏、横幅等精品力作,书体有真、草、隶、篆等。

  开幕式当天,许多陕西书法界、文化界知名人士和书法爱好者前来祝贺。另外,贾平凹、康征、李杰民……等人还对他的书法艺术做了精辟评论。但遗憾的是,画展的主角何伯群先生没有到场。或许是他的病情不容许。

融汇碑帖的书法艺术

  站在大厅里,我细细品读着每一幅作品。却感到了何先生好像站在我的身边,向我讲述他每一幅做作品的创作经过。

  欣赏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要素就是布局、结构和笔画。在布局中主要是讲行距和字距的关系。何伯群先生的书法布局,有的是行距大于字距,有的是字距大于行距。而我最喜欢他的无列五行的布局,再加之大小不一的字体,远看有点像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布局,密可不透风,疏可跑马圈地。这种布局看是随意而来,其实,正体现了他书法艺术的另一种境界,那就是无法胜有法。

  再看何伯群先生书法作品的字体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欹侧和和斜势的巧用。王羲之在把扁平型字体改编为扁长型,字就长的苗条了,好看了,另外,再加了一点倾斜,使字的重心结构发生了位移,也有动感,有趣味,这些变化在《兰亭序》里面表现的明显,也是王羲之在书法史上书的最大贡献。另外,关于字体结构的欹侧,在魏碑里面表现的更多。从字体结构的角度来分析,这就是帖学和碑学的相同性。

  何伯群先生字体结构的形成,就是在长期书法艺术实践中充分汲取了帖学和碑学中字体结构的养分。他的字体结构变化比较多,有的字向重心右倾斜、有的字重心向左倾斜,有的字重心向上偏移,有的重心向下偏移。这种变化,使他的字呈现出奇险、动感,在平正中显示着险绝之美。如果从整幅作品来解读,那就是一首流动的乐章,这在他的草书、行书中体现的很明显。

  笔画是书法作品最基本的元素,也是最有感染力的表现。作品的完美及力度主要体现在用笔画。何伯群先生的笔画最大特点就是变直线为曲线,曲中含直,因为几何中曲线最有美感。从他作品中的横、竖、撇、捺等笔画可看出,他主要运用顿、挫、侧锋来表达曲线,或许这就是何先生的笔墨语言和优点。但是,优点有时候也是缺点。何先生的有些作品,因过多运用了曲线,反而消弱了字体的力度和结体的美感。

  正是这种布局、结构和笔画,构成了何伯群先生书法作品的正大气象。特别是其丈二对联,每个字大如斗,厚重大方,笔力雄强,气势磅礴,气象宏伟,气压山岳。站在这些作品面前,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到书法艺术的感染力,书法艺术的伟大和力量。使我们感觉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奥妙、深邃和无穷魅力,从而也感到自己的渺小。能写这么大而且这么大气的字,也体现了何先生的胸次及其高超的书法艺术表现力。

  品味何伯群先生的书法,能明显的感觉到他的作品里面融汇了真、草、隶、篆,贯通了“王”“欧”、“颜”以及何绍基、王铎、于右任等人书法艺术精髓。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南帖北碑的巧妙糅合,才使他的作品显示了博大恢宏,高古劲健,婀娜多姿,老辣自然的艺术风格。

  读何先生的书法作品,就想到了他本人;一看到他,自然而然想到了他的书法作品。这就是书法家个人魅力和书法感染力的统一,也是其人品和书品的融合与一致。同时,也说明了何伯群先生的书法已经有了自己的个性和面貌特征。

  笔墨探索使字体魅力无穷

  何伯群先生在运笔、用墨等方面也进行着多方面的探索。

  运笔的轻重、力度、快慢、体现了字体的厚重与张力。写字一般用指力、碗力、肘力和臂力,再用腰部的配合来进行。透过何先生的字,看出他将这几种力巧妙结合起来的同时,更多的是将写字时如何用气。先是气沉丹田,然后使气流经过臂、腕、指传达于毛笔,最后落到纸上。

  书法笔墨的浓淡枯湿变化主要在于其笔中含墨量和含水量的多少。黄宾虹认为:“古人墨法妙于用水”。书法讲究浓淡、干湿、苍润,使墨色富有变化,这就需要用水去调墨或以墨调水所产生。一般人写魏碑,多用浓墨。《画谭》说:“墨法在用水,以墨为形,水为气,气行,形乃活矣。古人水墨并称,实有至理。”另外,用墨的技巧还与笔法的提按轻重、纸质的优劣密切相关。一幅书法作品的墨色变化,会增强作品的韵律美。而书法墨色的变化,是把中国画里墨分五色(浓、淡、润、渴、白)用于书写,涨墨应该属于润墨。清代书法家王铎在后期多用涨墨,是其艺术的一大创新,但他主要用于书写“二王”体。

  何先生在魏碑方面已经开始用淡墨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何先生后期喜欢用淡墨。淡墨写字,必须有高超的技艺去把握墨汁在宣纸的渗漫效果,否则,整个字就是模糊一团。而何先生就是用侧锋和气流、笔力、节奏来控制墨色的,使他的字体有了飞白、枯笔,显示了清雅澹远,纯净脱俗,大气恢弘。这在2013年写的几幅的丈二对联就有明显表现。

  但是,从淡墨到涨墨,还需要一个提高和探索过程。

  正如他自己的《何伯群书法精品集》的后续说的“艺无止境,凭着对艺术的感悟,自己觉得我的艺术面貌还没有‘结壳’,应该在三五年之后才有可能……”这或许是谦虚的话,或许是他已经意识到自己书法艺术努力的方向。

  可叹,上天没有给他这些时间,让他心存遗憾。

  既是传统,更是现代

  大多数人认为何先生的字很传统。其实,他的艺术在后期发生许多变化,已经有了现代书法的元素和面目,那就是意象和意境。他把绘画语言及其表达的形式已经用于书法(何伯群先生的山水画、花鸟画,也是很见功力和意境)。初看他的字很传统,有力量,有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来自于他对现代书风把握。

  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书坛掀起了一股“现代书法”(有人称“当代书法”)的潮流,这股潮流来自于日本,一些书家在寻求变化创新还提出了“笔墨当随时代”的口号,还号称是“新书体”、“创新派”、“书法主义”,书坛随之出现了一些丑字、怪字、图画字,抽象字。于是形成“传统”与“现代”的大辩论,实际上,其核心就是书法的变革要不要坚持传统的问题。但是,到时间到了21世纪初期,人们才发现,所谓的现代书法,好多是哗众奇宠,在传播一个概念而已。大家已经认为到了,中国书法如果脱离了笔墨纸砚台及传统思想和精神后,将是举步维艰,没有后劲和原创力,所以又出现了书法的回归。

  1987年和1997年何伯群先生应邀到日本举行书法交流,对日本的现代书法应该是有所感悟和了解。所以,在面对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书法潮流,他而是坚持传统,没有随波逐流。但是,在21世纪以后,当“现代书法”的概念和表现不再是潮流时,我从他的书展里看出他的现代书法的探索与发展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何先生走过的书法艺术之路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即书法的传承与创新问题。也就是说,只有在继承传统,理解传统,很好地把握传统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创新,否则,进行的任何书的创新,就是无水之源。

  何伯群先生“师古”不拘泥于“古”,而是“化古”开“新”。为学习传统,他阅读了大量的古人书论、书谱和中国古典诗词、中国古代哲学,他还写散文、诗词,写关于书法技术理论方面的文章,以深化自己对书法艺术的认知,在报刊上发表了《漫话笔力》、《草书漫议》等,出版了《梅月堂文集》等。

  “圣人作《易》,立篆以尽。意,先天,书之本也:篆,后天,书之用也”,刘熙载在《艺概·书概》就阐明了书法艺术的本质是意象。从何伯群先生的一些书法作品中,已经有着意象的成份。比如“荷风”二字,“笔墨惊天地,重山如画图”中的“重”字,“风气云涌”中“云字”,“山中起白云”的“山”等。“真水无香”作品。

  但是,我认为,在用意象表现现代书法,何伯群先生还是处于探索阶段,是在有意识的进行,这或许是他的另一个遗憾。因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意识。比如,单体字之间的意象处理,整幅作品的如何处理意象等,还需要继续探索。

  不是结束,而是继续

  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曾经年写过一篇《商山铸丹青——及著名书画家何伯群》,介绍过何伯群书法艺术的评论文章。自那以后,他本人以及他的书法艺术就是进入我的研究视野。虽然我们见面的机会不是很多,但我更多的是读他书法作品,有时候去他看望他。

  读何伯群先生的书法艺术作品,从中品味出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以及其艰辛的艺术历程。他的从农民、到会计、供销社职员、县文化局干部,最后到自由书法家,其中有艰辛、有痛苦、有拼搏。从地域变化来看,先是从洛南到西安,生活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洛南,退休之后到西安,在西安生活一段时间后到北京,最后又到西安,这种时空及地域变化,扩大了他的书法艺术艺术视野,书法艺术也吸收了更多的养分。何先生的人生历程,体现在他的书法艺术里,那就是不畏艰难,曲折用笔,避其锋芒,侧锋前进,不怕艰难,逆笔而上,不激不厉,中锋用笔。

  作为一名书法实践艺术家,何伯群写生在章法、墨法、意象书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艺术表现形式、艺术风格及艺术思想。他在书法艺术领域的不停探索,为后人的提供了诸多参考、借鉴及努力的方向。他取的一系列成就值得书法爱好者学习。他的人品、他的艺术感染力,也将会影响商洛乃至陕西书法界。

观众留言

  我仔细拜读一些写他及书法书法艺术的文章,也从中多了一份对何先生的了解。但我觉得,关于何伯群先生书法艺术的系统研究及深层次研究目前还没有。我相信,也并且认为,对何先生书法艺术的研究还会继续深入,比如研究他的艺术分期,艺术思想、书体融合、书体类型、技法等。

观众留言

  洗尽铅华,人生归于平淡。烂漫之后,皆归于朴实。何伯群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一大笔精神财富。学习他的人品和书法艺术早已进行,对他的研究将会继续深入……

2017年7月30日夜

  艺术家何伯群

  注:何伯群,字敬夫,号梅月堂主,陕西省,商洛市,洛南人,生于1943年10月,曾历任洛南县图书馆馆长、洛南县文化馆馆长、洛南县文化局副局长、副研究馆员,著名书法家。曾任洛南县书协主席,黄河书画研究会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现任日本国青山书道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学术研究院院长。作品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多项大展并获奖,曾在日本、新加坡、美国、法国及香港展出。数以千件书画作品及文章在在各种期刊报纸上发表。部分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大专院校收藏。1987年、1997年曾应邀赴日本、新加坡、泰国访问讲学。曾16次举办个人书画展、7次组织中日书法联展。其事迹多次被中外报刊报道,并被收入《中国当代书法家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中国文艺家传集》等20余种典籍中。出版有《何伯群书法艺术集》。

  本人作者简介:

  岳红记,又名岳弘骥,陕西省商洛人,民革党员、美术学专业博士、环境艺术与环境美学博士后、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长安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004年4月硕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2011年7月博士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师从李青教授,获美术学专业博士,2012年5-7月赴美国、加拿大进行书画艺术文化交流,2014年9月博士后出站于长安大学。2015年1月-2016年2月年作为访问学者二次赴美国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访学。在该校通过举办个人书画展和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传播中国文化,被当地媒体誉为认为是“第一个在东南密苏里州立大学举办书画展、传播中国文化的访问学者。”2016年回国后在陕西省图书馆举办《传播与守望——岳红记中美文化艺术交流访学成果汇报展》,引起了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目前已出版《北朝关中地区的魏碑书法——造像题记视阈下的“长安书体”》(该书销售于台湾、香港、美国、日本等地区和国家)、《路域传承的文化——地域文化环境下的高速公路景观设计研究》,《我们什么时候不再“土豪”——一个中国博士后眼中的美国文化》等著作6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艺术类基金项目1项、省级课题11项、发表研究论文25篇;还发表散文、小说、艺术评论多篇。获“2015年中国青年散文大赛年度十强提名奖”,书画艺术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国家有关单位、机构收藏。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何伯群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