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何伯群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言不尽意说“高韵”

2012-04-27 10:19:1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何伯群
A-A+

  “韵”,本义指和谐的声音,即指乐曲的声调、旋律、节奏、配器和声之优美和谐。南梁刘勰《文心雕龙》谓:“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宋人范温《潜溪诗眼》谓:“自三代秦汉,非声不言韵。”苏东坡《石钟山记》中之“余韵徐歇”等句中的“韵”字都是这个意思。“韵”在诗词曲赋中,指句子平仄和律,韵脚谐押,吟诵起来跌宕起伏,铿锵有节、朗朗上口。

  “韵”义延用于人,又有种种含义。在《晋书》中,“远韵”指风度;“体韵”指体魄;“道韵”指修养;“玄韵”指学识。《宋书》以“高韵”指高雅、风雅;“神韵”指神采风度……总之,人若得韵,自然要超出一般,或雅或美,皆俱魅力而动人怡人。

  关于“韵”的思想如同它本身的含义一样,在中国美学史上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情。人们求“韵”之事,也是由来已久。早在六朝时,文人士大夫由于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力图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追求思想的超逸洒脱,使自己的节操气概显示出超然于世的,以清远、潇洒、冲淡为特征的风度韵致。这些特征表现在品评人物或艺术上,就是其后来所谓的“风韵”或“神韵”。这里的“韵”除保留原有的音乐节律之美外,更有含蓄、蕴藉、耐品赏之意。它表现的美,已不只在于其形质有生动之意味,更包含有可感的、难以言明的人的精神对象化的“空灵”、“虚和”等审美效果在内。

  由六朝至宋代,“韵”一直作为创作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并且渐渐地被推上美学的极致。人们论诗,常立足于诗的命题、用字的是非工拙之外,将所能感受到微妙的意味和韵致当作鉴赏的焦点。像唐司图空的“咸酸之外”的美味,宋人严羽“诗禅一味”的“水月镜花”之妙境,常被人用于比喻诗的弦外之音、意外之旨。同样,人们也会发现,在仅有黑白二色的书法世界里,以特有的书写材料,特有的书写方式赋于汉字的“不是而似”“似而不是”的有生命意味的形式,尤能体现出“虚和”、“空灵”之意境、“言不尽意”之余味、“耐人品尝”之特点来。

  在书法美学发展史上,用“韵”来赞美书法,其含义是不尽相同的。但基本应涵盖:生动自然、格调高雅、蕴含丰富、不为法拘、回味无穷等。

  “书之韵,二王独尊”,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六朝书家,将当时名流雅士的那种“以清简相尚,虚旷为怀“的精神风貌作为艺术创作的根基,以“有意”、“大有意”作为对书法的追求,他们书作的那种“中和”“闲雅”之态,“风流”“蕴藉”之气,不至是表现于形式之美,更在于其创作行为本身所具有的生命意识和人格魅力。此种境界,就是所谓的“魏晋风韵”。

  人常说:“宋书‘尚意’,盖尚意之美,美在神韵”。“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以韵观之,当得仿佛。”“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黄山谷)。然而事实上,以“韵”为标准鉴赏书法的山谷先生所言之“韵”,与其他宋人所谓的“不俗之谓韵”,“潇洒之谓韵”、“生动之谓韵”等“韵”的含义一样,都代表着潜藏于艺术家心中的高尚精神,显示着人的真我本性。

  大文豪苏东坡认为:“平淡”、“枯淡”、“疏淡”,比富于感官刺激与满足的“绚烂”、“浓丽”、“丰艳”为更高的审美境界。同诗歌的天成、自得、超然绝尘的风格一样,“书韵之妙”应更在于笔画以外的“萧散简远”。他评书称“钟王之迹,萧散简无,妙在笔画之外”;他赞叹“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而“有余意之谓韵”,宋人范温讲求诗的余味、书法的余味的观点,不仅概括了欧阳修、梅尧臣、苏东坡、黄庭坚等人的美学思想,而且成为同时代书画美学重要的范畴。

  有史以来,“高韵”、“神韵”、“平淡”、“清远”、“萧散”等这些独立于语意之外的代表着艺术审美特征的描述语,因其表达着基本生命的节奏而一直受到艺术家、理论家的重视。“大雅平淡,关乎神明”。明书家董其昌得于宋人的平淡天真之趣,更视“淡”高乎一切之上,并将二王温和怡适的传统和颜、柳比较遒劲的笔法相结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那种“气韵优雅”的书风。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到了清人王士祯那里,“韵”几乎成了诗、书的生命。值得一提的是,王氏理解的“神韵”,在于突破一切人为的形式与法则,于“生硬”、“挺健”、“雄浑”之外欣赏的一种超然的“清淡”。

  实际上,不只是古圣先贤对“韵”的理解见仁见智,后来者论书论韵,也是各抒己见。有取董其昌的“劲利以取势”、“虚和以取韵”之说;有据清人梁献的“骨胜”、“韵胜”之议;有以“节奏”、“律动”之体验告人等等。

  总结前人理论,“韵”应具备以下内涵:一曰神韵——即形而上的神采,它属于书法笔墨变化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化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作者的胸襟、学识、气度精神;二曰“气韵”——即体现于运笔灵活,结字活泼,爽爽有神等方面的生命活力;三曰“意蕴”,即是由欣赏者面对具体的作品之时所体会到的、书法线条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种深层的味之无穷的趣味;四曰“韵律”,即书家笔下的起伏跌宕的节奏感感和韵律感。它属于书家技法纯熟、心手相应的结晶。

  自六朝至今,书法与绘画一样,都以“气韵生动”为最高目标。然而对“气韵生动”的理解,说它是有节奏的生命活力也行,和谐的生命呼吸运动也可,是神采也好,精神也罢,总而言之,它来自于魏晋风流名士的那种安详、和悦的内在的品格。在纯美学之外,它又属于一种仅以微妙的含蓄性与暗示性为指归的形质之外的远致,是一种与关于人的哲学观念相联系的才气风度与精神心性的流露。

  虽然所谓的“高韵”,也应该具有不沾滞于迹象的,不带任何个人情绪与斧凿的痕迹的雍容、纯真、诚朴、自在的自然属性,它,神秘莫测,难以捕捉,无法用确切的言语来比拟,但是它依然属于“舍笔墨无由知之矣”(黄宾虹)的事情,来自于创作过程之中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书谱》)。

  所谓的“成功书家”,都是如此地从点线的微妙变化中,执着于追求形质之内蕴精神,把握着无限的潜在的可能性;成功书作也总是在线条的流动、转折、回环中显现着宇宙生命的精神律动。如果从这一角度出发来理解书之“高韵”,它应是存在于艺术生命的更新、变换、调节的过程之中的一种整合的心灵与创造的精神。它应囊括哲人的玄妙神思,诗人的抒情心灵,包含作曲家的创造能力,画家的透视慧眼,借助了雕刻家的熟练驾驭的技巧。然而能将这一切“慧心”融会贯通的,既在乎于性灵,又关乎学养。

  如黄宾虹所批评的那些“口不诵古人之书,目不睹古人之迹,率尔涂抹”的“聪明自用之子”的笔下,是无法体现出这种美的极致来的。

  人常说,“笔墨当随时代”。书法的作用既在宇宙,又在社会,更在于人格修养。但是事实证明,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路走来之书之“高韵”所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统哲学、传统美学的思想与不拘于形迹的含蓄、蕴藉、疏淡、闲远的精神内涵,一直是书法在发挥人的直觉与本性方面拥有的共同境界和格调。无论是与精工、细谨、严整的风格相比,还是同靠狂怪、变形的手段来刺激眼球的手法相较,“不竞不絿,不刚不柔”的那种表现平和、柔美的节奏与旋律,依然是书法艺术不可忽视的且占着极高地位的美学标准。刘熙载的“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的观点,依然寄托着书法艺术心灵的深情和深意,代表着从感性中解放出来的精髓与本质。而书法艺术理想的审美效果应是人格、气质、境界、才气、情趣的和谐统一的体现,不应是沉浸在某种偏执的情绪与其表现形式里。

  人言“其人俗也其书必俗”,“人去俗尽,则书必韵”。这种观点虽然有“概全”和“偏激”之嫌,但细想一下,也会觉得它不无道理。由于书法集性灵与修养于一管柔毫之中,其线纹之形成,能将人之心性了无遗蕴地传达在笔墨之中。其精神之微动,往往能抉尽无遗,书人们只有在摒弃一切世俗杂念,摆脱一切拘束法规,葆得天真之后的挥洒中,才会有性灵之自由发挥,才能在宁静的胸襟中体味成熟的生命律动。习书者只有认识到:有了“平淡”才会有“天真”,只有化内心的冲动为清明合理的情趣,使生命形式超越一切矛盾而入之于宁和,才会有和谐的生命与人格。“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那种翰逸神飞,优雅合谐的“高韵”也会从你的笔下流淌出来。

(原载2007年5月14日《中国书画报》第二版)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何伯群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