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何伯群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观点】“不激不厉”说“中和”

2012-04-27 13:11:32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何伯群
A-A+

  上古时代,人们都认为天地万物都在运动中和谐地相处,它们的运动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中和”者,就是人类对宇宙客观规律的把握。

  “中也者,无过不及是也。和也者,无乖无戾是也。然中故不废和,和亦不可离中”。

  所谓“中”者,“度”也,恰到好处是也。说到“和”,它最早是属于音乐艺术的审美范畴的。《国语•周语》称最美的“乐”在于“物得其常”,认为“乐”求“和”是自然之“和”在“乐”上的体现。

  后来的儒家思想又将这一原理注入社会内容,使之成为政治、哲学、艺术等一切审美活动共同遵守的法则。不至是二千年来的诗歌创作,一直奉行着“发乎情、止乎礼”的所谓合于雅道、致于“中和”的儒家诗教,而且“圆而且方,方而复圆,正能含奇,会于中和”之“不激不厉”的“中和状态,也一直是封建的文人士大夫“游于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评鉴书法,要诀何在?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宣尼徳性,气质浑然,中和气象也”。古人论书常以“平和”为美,所谓的“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的法度观都是儒家的“中和观”在书法原理上的反应。

  “中和”美体现于书法艺术的每一个范畴:比如说讲法度严谨、文质彬彬的形象美;讲无所不用其极的技法美;讲矛盾统一的辩证规律;讲挥运展示的主体功夫;讲结字章法上的如人与人之间的管领、朝揖、照应;讲形象展示的积极用世的人文精神等等。

  “墨淡则伤神,墨浓必滞锋,肥则为钝,瘦则露骨”(唐•欧阳询),“要知强梁非勇,柔弱非和,……使含蓄以藏善,勿峻峭而露巧”(清•宋曹),“书家贵下笔老重,所以救轻靡之病。然一味老辣,又因药发病,要使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清•吴徳旋)。正是由于“中和美”体现在用笔、用墨以及布白等方方面面,所以在创作中,只有做到了动静结合、留行互参、擒纵得宜、提按适度。也就是说,只有在“浓”与“淡”、“强”与“弱”、“藏”与“露”、“轻”与“重”、“刚”与“柔”、“疏”与“密”等等对立因素相辅相成的情况下,其书作才能成为和谐的整体,“中和”之美才有可能体现出来。

  然而,“中和”美更多地体现于创作主体的心理状态方面。谚曰“学问深时意气平”。这里的“平”,指“平和”,它不但是有学问者最可贵的人品、气质,而且是其实现自我价值所不可缺的处事方法。因为只有“平和”能“入静”、“致静”,而“静”能生“慧”,所以在创作时,只有做到心态平和,思维才会活跃,才有可能发挥出正常的才智。甚至有可能超水平的发挥。而心态不能“平”、不能“和”之人,往往狂妄急躁,虽每每激昂顿挫,俨然可观,竭尽全力,总是不能周全,不能大成。

  贺贻孙《诗筏》曰:“不为酬应而作则神清,不为谄渎而作则品贵,不为迫胁而作则气沉”。

  由于艺术创作最不可粗心浮气,已不可草率应付。所以粗浮在心,必陈浊在笔;草率应酬,必流俗在纸。故凡以书名世者,其创作极其严肃,其创作心态及其平静,爱憎不栖于心,忧喜不留于意,体气平和,心地清净。或养性以後机,或箕坐以鼓气,当其心中欲书,濡笔挥洒之时,定会随机生变,产生佳作。

  孙过庭曾从审美的角度去探究王羲之书法“中和”美的渊源。他说:“王右军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书谱》)。王羲之自己亦云:“欲书先干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然后作字”(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审斯两语,实悉一脉相承。一个是“干研磨,凝神静思”之中的“意在笔前”,一个是“志气和平,不激不厉”状态下的“思虑通审”,都是在讲王羲之平和平和的创作心态。

  从古至今,“中和”一直被视为书法审美的最高境界,占据着审美潮流的主导地位。比如同出于唐代欧阳询之手的《九成宫醴泉铭》和《化度寺塔铭》,虽然前者于险劲刻利中不乏“中和”意味,但后者因尤为藏锋、更见“中和”之美而受到书家、书论家的一致推崇,甚至有《化度》胜《醴泉》之议流传。从这一审美趋向可知,自古就有崇尚“不激不厉”的“中和”之美是胜过“险劲刻利”的“峻峭”之美的倾向存在。

  流传至今的古代经典中,像欧阳询的《化度寺塔铭》与虞世南《夫子庙堂碑》那样极具“中和”之美的法帖不计其数。但是被誉为神品、列为首位的只有获“妙得中和,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唐•李嗣真《书品》)”之誉的王羲之书法。特别是号称“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更是以其“中和”之美超越了历史时空,渗入到人类相通的审美意识之中,给人带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审美感受。

  今天,“中和”的审美观已与历史发展的潮流达到了完美的和谐。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文化文明之国策已经深入人心。当今的书法领域,尽管审美标准在不断的翻新,“追求气势”、“体现张扬”、“以豪言壮语示人”已成为“时尚”,但是,“中和”美仍然是书法美学的基本内容,“中和”之美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对于书法学习和创作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出入晋唐”,追求“中和”仍然是众多学书者走向成功的基本门径。

  总之,无论是以“中和”看待尚古,还是看待出新,都不会走激越极端。习书者如果持有“平和”、“淡定”的心态,首先可以使自己不至于在喋喋不休的“流派之争”、“流行书风”、“碑帖之辨”等理论的唇枪舌战中迷失自我,以诚正、虚心的态度去汲取各种形式美的多维元素来滋养自己的艺术。如能以“中和”之态观照反思,就能摒弃一切杂念,排除种种干扰,以纯正安详的心态去维持身心的和谐,追求生命的丰富,更能心安理得地去“据于徳”、“依于仁”而“游于艺”。

(原载2003年7月2日《老年教育》)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何伯群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