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何伯群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梅月堂文集》】临池管见——知白守黑议结体

2016-04-20 10:57:49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何伯群
A-A+

  色彩的观念,一直是传统文化特征所表现的一个方面。如芥子园的“红堆谷口,知是春深,黄落车前,定是秋晚”所描绘的那样五彩斑澜的景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可是,走进书法领域,只有被誉为“万色之母”的“白”与“万色之王”的“黑”两种色彩在表演着“二人转”。如此简单的黑白世界,让人们感到的却是纯洁和静谧。处于如此境界之中,心灵感受自然会与“五色令人目盲”这一传统的哲学观念靠得更近。

  书家在书写点画的同时就将白纸划成了大大小小的块面,着墨处为黑,无墨处为白,而且这白是不变的白,黑也是永久的黑。黑和白之间既有质的不同又有量的差异,书法作品正是在这黑与白的相生、相成、互见与交替中诞生。这一对立统一规律更符合宇宙之有无相生、虚实相成、光影互见、昼夜更替的不变的定则,与大千世界存在的本质相一致。

  对于黑白关系,老子提倡“知其白,守其黑”。书法人更是将“知白守黑”作为书法结体、谋篇布局、分行布白的重要原则。在书写实践中,他们将黑白二者的对立统一之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清邓石如)。

  说到对“知白守黑”这一原则的理解,一般而言,着墨处为黑、为实、为有的概念并不难理解,而对其白处、虚处也是字的概念,于普通人来说,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人们常常从古人那里去寻找答案。“书在有笔墨处,书之妙在无笔墨处;有处仅存迹象,无处乃传神韵”,先贤这样认识;“有点画处是点画,无点画处也是点画。有字处是字,无字处也是字。每字中有点画处有结构,无点画处也有结构”。陈康的《书学概要》如此阐述。

  有史以来,无论是只注重笔下字形的所谓“以黑统帅白”的一般书家,还是“心不在笔”、而将注意力放在空白处的所谓“以白统帅黑”的高明书家,无论是书写以平正为基础、略显严肃的楷书,还是书写具有运动感的行书,或是比行书更加流动、更加放纵的草书,他们都把虚的空白看作和实的笔画同样重要,同样地统筹考虑、妥善安排,以求得整体与部分的和谐。正是在这些地方,显示着书家对空间分割的分寸、尺度的把握能力,体现着他们惨淡经营的苦心,展示着其艺术水平的高下。

  汉字作为书法艺术的唯一素材,其形体结构,虽然体现着客观现实、自然万象之形体美、结构美的规律,但是作为书法艺术,如果只求得形体结构机械的平衡对称,点画的平庸搭配,那将是“状如算子,上下方正、前后平齐,此不是书,但得点画耳”(王羲之语)。而“状如算子”是书家之大忌。

  纵观书史,所谓成功的书家,无不是运用“知白守黑”原则的高手,无不是于汉字的笔画、部首之间的大小、向背、疏密、朝揖等方面的处理上匠心独运。所谓的“永字八法”、“欧阳询的三十六法”、“李淳进的八十四法”、“黄自元的九十二法”等等结字之法,都是书家在这些方面实践经验的结晶。

  “结字因时而异”,赵孟頫的名言说明,随着时代的转变和人们审美趣味的变化,对于书法中的“黑”和“白”的“知”和“守”的意念及限度的阐释也在发生着变化,而书法人对各种结字法的偏倚、认可、选择各取所好。一般来说,“中宫宽松,外画紧凑”的颜体字结字和“中宫收敛,外画伸展”之类的结字之运用较为普遍。人们看重前者,是因为认同其具“中宫虽空而不觉其散,反透雄浑”之优;选择后者,是认为其有“中宫坚实充盈,就会像人炯炯有神的眼睛一样,显得精气英发,光芒四溢”之长。

  “精美出于挥毫,巧妙在于布白”(清·笪重光《书筏》)。是的,结字之法,原则上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自出机杼,在于灵活运用,在于“因其体势之自然为消息,所以能尽百物之状而与天地之化相肖”(清王澍语)。所以说,只有因字、因势,顺其自然地去布白营构,才能使书作中之“黑”与“白”在变化对比中和谐相应地浑为一体。以“尽百物之性状而与天地之化相肖”,达到像“古人草书,空白少而神远,空白多而神密”那般的艺术效果。

  经验告诉人们,学书法之道路相当漫长,要掌握好结体亦需相当的时日,然而“结体之功在学力”(清·朱和羹),只要通过对古碑贴的深入临摹,广涉博取,对古人书论的深入钻研,就不难探到各种书体结体之秘决。《书谱》曰:“初学分布,但求平整;既得平整,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整”,为学习书法结体指出了必经之途。对于不同的学书者来说,虽不能将“平整——险绝——平整”作为分三步走完的过程,但是毫无疑问第一步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在以“平整”为基础、以“法规”为准绳的前提下练好“四面停匀,八方俱备,短长合度,粗细折中”(欧阳询语)那般的基本功,而且“必具以绳墨,而后可以示后;必具以绳墨,而后可以纵横而不得其乱”。现代学者、书法家吴玉如先生论书时也曾强调学书第一步基本功的重要性。以下的路程如何走,我想引用傅山在《霜红龛集》中的话来说明:“写字无奇巧,只有正拙,正极奇生,归于大巧若拙已矣”。值得一提的是,那种“归于大巧若拙”、“复归平整”的高境界更需要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那是书家的艺术达到“炉火纯青”、“人书俱老”之标志,不是凭一时的热情和主观愿望就能达到的事。

  书法的结体外形之美虽是其审美的内容之一,但是成功之作的魅力在于用笔,在于书法线条内含的丰富,任笔为体,随字破体,重心偏离,过度夸张是违背结字规律的。掌握不好,或过了头,就会滑入“丑书”的恶札之中。虽说求变是艺术发展不竭的动力,但是古人之求变易,总是依托着前人的范本,渐渐地从细微之处而变化,不是在书法本体上做文章。学书者如果忽略了对用笔规律的掌握及学识修养的提高,只是在外形结体上刻意求变,必然要犯“妄逐时好”、“颠末不属”之错,那些对变形手段的过分依赖的作品,正是为了掩饰文化内涵的贫乏、技法功底的浅薄和外在形质的苍白。

  笔者以为,丁文隽先生在《书法精论·善变化》一文讲述的学书体会具体而全面,值得借鉴,“欲求点画之变化,必须手熟挥毫运墨之理;欲求结体之变化,必须精拟像效体之方。故善书者贵在勤练习以求八法之则;广临摹以习各体之势;博学问以究天地古今之理;广游观以穷动植流峙之奇。后能通灵感物,变化从心,新理意念自然生于腕底矣”。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何伯群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